双12,雾锁云台山

双12,雾锁云台山

禄直散文2025-07-15 14:25:22
12月12日,陈仓户外10头驴子,在驴头上善若水的带领下,由老肖两口领路,从八鱼镇西塬村登山,一路穿越至目的地——云台山,然后下山,从云台山正门而出。驴脚撒欢,驴途欢快;兼以宝鸡资深老驴遥遥与同伴加入
12月12日,陈仓户外10头驴子,在驴头上善若水的带领下,由老肖两口领路,从八鱼镇西塬村登山,一路穿越至目的地——云台山,然后下山,从云台山正门而出。驴脚撒欢,驴途欢快;兼以宝鸡资深老驴遥遥与同伴加入助兴,又及陈仓探路者大鹏人一行五驴殿后而遥相呼应,在云台山老庙处会合。真可谓一日出行,三方呼应;驴子十七,其乐无穷。山再高,坡再陡,塄再齐,坎在窄,湾再远,谷再深,雪再厚,冰再滑,路再长,梯再险统统不足消减驴子的雅兴,反而成为一种乐趣。似乎比其它三季更富于情趣、情调。于是四个多小时的穿越,一个多小时的下山路程,漫山歌声、遍野笑声,那声音轻盈、愉快、欢乐,透露着一种难以自已的放松与愉悦。虽然在万木萧瑟的冬天,但驴子感受的却是春天的气息、惬意的襟怀。这感受在老庙院子里的篝火旁感受最为明显,最为深刻。这也许是其他人无法感受和理解的。“一般情意味,料得少人知。”
云台山海拔1778.9米,据说也叫龙床山。皆因老庙对面的龙床山而得名。龙床山其实就是一个硕大的直皴出来的石头,上面平顶宛若一个硕大的床铺。四周的石岩缝隙是青葱欲滴的青,在隆冬时节还显示生命力的旺盛与鲜活;西边是两块大石头,摇摇欲坠的样子,却又出奇的平衡;中间有一个五六十公分大的石窝井,半下水已经结冰了;靠东边是两座庙,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祭祀之所,也为云台山主神庙;天井的西边靠大石处架了一口钟,不大,但敲击时声音浑厚,悠扬激越,大有清心洗尘的韵味。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她把这里的山、石、树、草、井、床、穴、洞布置好后,就三下两下把上去的路砍断了,于是龙床山就如一个孤岛,在飘忽不定的云雾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以至于我们现在要上去,不能不靠人为搭建的铁悬梯了。不过这也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哲理。况且人文景观的点缀,也为云台山画龙点睛,使这个虚无缥缈的境界更有蕴含和诗意,更值得人流连忘返呢。
值得一书的景物再就是龙床对面半山腰的一颗松树了。同伴说无论如何这松树要写的。我也觉得这松树是龙床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她高大、挺拔,一枝独秀;一树松针,绿映蓝天。主干高低应该不低于七八十米的样子,粗细须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试想一粒不知从哪里来的种子(也许是鸟儿嘴里点下来的),落在陡峭的石岩缝隙里,脚下没有些许的土壤,历经了多少风霜雨雪、风云雷电才成就了今天的样子。这就是生命的奇迹,也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昭示。她是一个荷戟挺立的卫士,为龙床的神灵保驾护航呢,还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为云台的神祀遮阳打扇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的。这松树是为云台山而生的。这一点,在我们下山到望山石仰望云台山时又一次得到了应证。从山下仰望云台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我们看到是高入云端直皴的山岩。在万物肃杀的时节,最招人眼目的就属那棵苍翠欲滴、欲与云台试比高的松树了。云台是松树的云台,松树是云台的松树;抑或是二者合一了。
老庙这边有僧房,厨房;后边沿山梁拾阶而上是观音堂、圣母宫、老母宫。殿宇如同别处,飞檐斗拱,画栋雕梁。不过在老庙望云台,或在云台看老庙,都有不尽相同的耐看处。烟岚雾锁的云台和盘曲蠕动的老庙山脊,互为呼应,自然天成。下山到谷底,有几处人为的景点,试斧石,鳄鱼石、望山石、修德石、心旷神怡、神龟驮山、太公垂钓处等等。虽然有自然的影子,但斧凿的痕迹过重;而且部分已经分化得残缺不全,有些煞风景的感觉。在快到山门口水泥路端,有云台书苑。院子挺大的,门口有重修云台书苑碑记。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阅读。所以就一无所知了。
总结此次驴途,有两点值得记录:一是安排妥当,上午行程紧,强度大,时间长;下午正好相反。符合生理、心理要求。从时间和体能上有保障。二是有好向导,行动准确,少走弯路,从路线和组织上有保障。正是驴途周周有,次次不相同。
云台山一行还是值得回味的!于是借散曲《一半儿》套来几首打油,算是对云台山驴行的记录。聊博一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