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空夕阳洗尘机(乐后圣)
你是否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很多想进行的计划或想做的事到最后都因为没有时间而告吹。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忙,以致让许多美好的理想、独特的构思都从指缝中溜走了。那不是太可惜了,太令人遗憾了吗?如果有时间
你是否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很多想进行的计划或想做的事到最后都因为没有时间而告吹。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忙,以致让许多美好的理想、独特的构思都从指缝中溜走了。那不是太可惜了,太令人遗憾了吗?
如果有时间,你可能已写出了许多文章;如果有时间,你或许已学会了演春天某种乐器;如果有时间,你说不定早已成为一名画家了……唉!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那该多好啊!我们时常发出感慨。如果一天能有三十个小时就好了,我们老爱异想天开。
空想是没有用的,这我们都知道。那该怎么办呢?抓住今天,把握现在。先看看以下这段自豪感:“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这是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上课前的祈祷词。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我觉得说得太妙了,真是警世名言!你或许和我一样,一腔理想满怀壮志,想做这个,想学那个,但到头来却没有付诸行动。有时想来,真觉得惭愧。时间流逝之快,令人胆战心惊。若不打起精神,抓住今天,去做想做的事,这一生恐怕难有长进了。
一生只有三天!昨天已成过去,明天尚未到来,而人能主宰的也就只有当下这一刻了。在认清事实之后,我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再做那种虚度今天,等待明天的人了,你呢?
有一天,无德禅师来到佛光禅师住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惋惜的说:“您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但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却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了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了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他:“我想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说:“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说:“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怎样呢?”
无德禅师回答:“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啊?”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回答:“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问:“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顶撞的问:“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这时,学僧终于有所省悟了。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时说:“当出行的时候出行,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经找到隐居的地方了!”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长期出行,有的长期隐居,有的为了躲避盛名之累,进入深山之中。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标准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出行的时候出行,当隐藏的时候隐藏。”这也就是说,凡事应该因时而异,因时制宜,该做什么事情时就做什么,也就是活在“现在进行时”。
一个真实解脱的人,以出世间的心,以出离的心,以远离、不执着的心,以如幻的心来看这世界。
但是由于悲心的缘故,在如幻、远离、不执着后,重新回入世间,融摄一切来为众人服务,永不后悔。永不会后悔,没有一丝遗憾。
所以,再次化入眼前的一切,即回归世间,即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抬头青山苍翠,放眼人人是佛。
舍利弗圆寂的时候,很多弟子非常伤心,伟大的尊者舍利弗竟然这样就走了,他走得未免太快了吧!阿难看到这种情形,就代表大众去问佛陀:“这么伟大的成就者,这么有智慧的舍利弗就这么走了,什么都没留下。”
佛陀就对阿难说:“阿难啊!舍利弗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舍利弗尊者的戒消失了吗?”
阿难说:“没有。”
“舍利弗的定消失了吗?”
阿难回答:“也没有。”
“舍利弗的智慧消失了吗?”
阿难说:“没有。”
“舍利弗尊者的解脱消失了吗?”
阿难说:“也没有。”
“那么舍利弗的解脱知见消失了吗?”
阿难说:“没有,世尊。”
“既然舍利弗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没有消失,你怎么能说他什么都没留下呢?”
舍利弗尊者留给我们的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六祖坛经》中的五分法身香,指的就是这个。
像舍利弗这样一个大修行的人,他是无悔的,因为不忍见佛陀先他而去,所以他请佛陀:“佛陀啊!我知道您将会比我先圆寂,但是我实在不忍。就佛法而言,佛陀的大弟子一向都是先佛而走的,请您允许我先入灭吧!”
他走了,但并不是什么都没留下,而是留下了五分法身。虽然舍利弗尊者已经圆寂,却留下了如幻的智慧、慈悲,他是无怨无悔的,这样的典型常留在我们心中。佛陀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慢慢学习,到达这种境界,接着要达到一生的无死修证。真的用心了,而且有一定的成果,再来,我们则将智慧的法水,用悲心倾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回馈给众人。
一个追求解脱的人,今生向佛陀学习,终究能够达到真实解脱的目的。
又因大悲心的缘故,以无死的心境在人间游历,每一天都是好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是好道场,社会就是他的菩萨道场,就是他的金刚坛城,在此要随缘说法、随缘教化。
怎能不解脱?怎么会后悔?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n-huahang.com/html/sanwen/xfs8is5sg0y0.html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