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桫椤之乡:官木沱 清源场

中国桫椤之乡:官木沱 清源场

责咎散文2025-05-28 08:10:22
马边河水在高山峡谷中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处常常形成回水沱,流经犍为后第一个深潭便是官木沱。把这里叫做“官木沱”,这和明朝迁都有关。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
马边河水在高山峡谷中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处常常形成回水沱,流经犍为后第一个深潭便是官木沱。
把这里叫做“官木沱”,这和明朝迁都有关。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为了抗击北元、巩固政权的需要决定迁都顺天府(今北京)。一个都城的大迁移,自然是要大兴土木,兴建宫殿楼宇,修建皇宫殿堂自然需要大批的珍贵名木,于是朝廷下令,向全国征集古树名木。
据史料记载,马边河两岸的高山峡谷中盛产桢楠、香樟等珍贵名木,特别是官木沱一代的桢楠树由于生长年代久远,不仅树型大而且材质优,当地老百姓一直把这些珍贵的木材资源,视为风水宝物,悉心爱护,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大用场。
明朝,是一个强盛而亲民的王朝,既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世人皆为敬仰。如今皇帝为了社稷安康、抵御外侮作出迁都的决定,国人自然是举双手拥护,对于修建宫殿要征用木材更是倾力支持。
犍为的官绅闻令而动,及时地向官府详细禀报了官木沱一代的楠木如何如何的高峻挺拔,如何如何的珍贵稀有,希望能将当地的珍贵木材进献给朝廷作为栋梁之才,朝廷接报后迅速派官员前来核实,经实地查看后,一致认为这里的桢楠树盖世无双,绝无仅有,是修建皇室宫殿的首选之材,火速回京禀报皇帝,朱棣听了龙颜大悦,当即决定全部征用。
官府为表彰这里的官绅百姓慷慨进献珍贵名木的义举,于是将盛产珍稀楠木的这一片地方单独成立了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取名“进宝乡”,朝廷还派来了官员专职管理木材的采伐和运输。据说,“进宝乡”是中国最早的“特别行政区”,引以为自豪的老百姓不仅把进献给朝廷的木材称为“官木”,而且把这处起运官木出江的水码头叫官木沱。
紧接着,朝廷从南方调集了几千官兵,迅速开进了深山老林,开始了木材的砍伐。
一批批珍贵的木材,从山野搬到官木沱两岸,囤集成山的木材,或在这里装上船,或扎成木排,从马边河漂出岷江,再经长江转京杭大运河,然后一路北上,直抵京城,变成了紫禁城里一根根朱红的顶梁柱。
由于马边河弯多滩险,一队队商船、木排乘风破浪、闯滩涉关,一群群艄公、纤夫搏浪竞技、艰难前行,满河的号子,满河的船,壮丽了这一川绿水、百道险滩。号子喊到极至时,那激越、高亢时的吆喝声与呼应声,雄浑壮丽、翻江倒海,和着滔滔河水,给人以惊心动魄的震撼,声声传达出他们生存的艰辛和拼搏的壮美!
因为官木,沱边便有了码头。官木沱畔更是商贾往来,舟楫拥蚁。无论下行或上行的船只、木排夜晚都要在这里歇息,无数的艄公、纤夫,或到清源场上沽酒听戏看杂耍,或仰卧舟中,默数那漫天星斗、聆听潺潺流水,或掀帘观赏江上悠悠飘去的浪花,实在悠闲自得,其乐无穷。
官木沱西岸的高杆山上有一高台,名曰望乡台,望乡台上常有从北方来的游子站在台上一边眺望遥远个故乡,一边唱着思乡的离歌。
想当年,这些伐木者,因为“官木”成群集队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同样因为“官木”来了也就没有再回去。深山的木材在这里汇集,伐木者的汗水与泪水也在这里汇集,汇集在这个叫做“官木沱”的地方。据《犍为县志》记载:说当时采伐楠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有一半人在伐木、放排的过程中或亡命深山或葬身鱼腹。即使幸存下来的,由于没有归期,天长日久也逐渐和当地人通婚,慢慢地融合到了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之中。人虽定居下来了,但思乡、思亲之情从未断绝。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每逢佳节或者一有闲暇,这些背井离乡的外乡人就会结伴爬上高杆山之巅,向北远眺,遥望迢迢千里的故乡,呼唤朝思暮想的亲人。毕竟远隔千山万水,即使望穿了双眼,也望不见故乡、也望不见亲人,唯见高天流云奔眼底、唯闻马边河水鸣溅溅。有诗为证:西面有高岩,名曰望乡台。每逢佳节至,登高遣悲怀。不闻爹娘声,唯见雁去来。敢问应天府,何日皇恩开?久而久之,高杆山上这处平台就成了北方游子的“望乡台”。
因为“官木”,成就了“官木沱”,也因为“官木”成名了“望乡台”;也同样因为“官木”热闹了“清源场”。
马边河与岷江相连,水量丰沛,河面宽阔,便于航运,曾是马边连接外界的重要水上通道。当年,清源场上南来北往的商贾,靠的就是这条黄金水道。
这里还得说一说“清源场”的来历。
马边河发源于大凉山腹部的大风山,流经马边、沐川和犍为县,在犍为县河口处汇入岷江。从河流源头至河口总落差1890米,急速而下的江水裹携着泥沙,在狭窄的河床中砯崖转石,汹涌咆哮,船阀行于其间,常常是浊浪滔天,险象环生。马边河的浊水黄汤经过一路的沉降和净化,流经犍为境内时,已经是泥沙俱下,清澈见底,故犍为人习惯把流经犍为境内的马边河叫作“清水河”,当时的犍为人认为官木沱是清水河的源头,于是,当地人就把官木沱旁的集市叫做清源场,再后来楠木砍完了,朝廷派来的官员也走了,“进宝乡”的荣誉感便渐渐淡化了,驻在场上“特区政府”也随之由“进宝乡”改成了“清源乡”。
清源场是一个沿山靠溪而筑的码头圩场,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明代,因为“官木”这里就已经形成了贸易活跃的集市。
清源场依山而建,靠水而居。登高俯瞰,青石长街衔水带山,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似蛟龙戏水,如长虹卧波,处处给人以动感,给人以美感。场上共有三条街,中间是主街道,街道两边店铺相对而立,造型规则、饱满,形如古人装钱的肚兜。主街两侧各有一条狭长的街道,一条叫做上河街,一条叫做下河街,上、下河街恰如肚兜两头的系带。预示着来此经商,必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丰富的山地资源,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得清源场尽显繁华。清源场周边除了盛产优质楠木,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伐木的移民、拉船的纤夫、挖煤的矿工、驼货的马帮、贸易的商贾、赶集的乡民,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马边河上船来筏往,从早到晚总是半河木排半河船;清源场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一年四季总是满街山货满街人。
各种行会逐渐兴起。那些外地来的客商渐渐拉帮结派,裁缝们的轩辕会;行医卖药的药王会;酿酒卖酒的杜康会,就连杀猪宰牛的、理发的、做搬运的等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