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流逸诗集《水流云在》(下)

评流逸诗集《水流云在》(下)

穷乡僻壤杂文2025-12-11 06:49:05
流逸在写诗时,一般不在诗中直接抒发胸臆,不直接去描写生活,而是借助象征意义的形象和意境,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由于形象是事物本身,又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是象征形象之内涵。如《白鹤群飞起时》可以说典型地表
流逸在写诗时,一般不在诗中直接抒发胸臆,不直接去描写生活,而是借助象征意义的形象和意境,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由于形象是事物本身,又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是象征形象之内涵。
如《白鹤群飞起时》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形象的特征,诗中写道:“终于相信这是个神奇的湖泊/白鹤群飞起时/扇动苍穹/忽然孵化一种渴望和情致/渴望属于大地/情致属于你/那一刻/你得意忘言/心飞出体外/在如梦的鹤翅间翱翔/伴应着大地呼吸/远山远海都不远/所有的想象都褪掉面纱/你忽然悟到/你和世界的歌/就是这翩飞的白鹤群/就是这游动的祥云/这难以言喻的白鹤群……”,诗中的白鹤就是一个象征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活生生的飞翔在天空的白鹤,给人以如梦的渴望的形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来蕴涵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还诸如有《忘忧树》:“……翔临的枝桠化作绿叶,于是/风成为你的朗朗笑声/雨化作你笑声中的泪珠/四季/永远不再乏味不再无所谓/你的舞台/终于从堪以自豪的树冠/直铺向历历的山/直铺向真切迷人的海”等等。
流逸的一些诗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熟练地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所以使得他的诗的味道更浓郁、更含蓄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流逸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来表现情境。
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新诗杂话》中写道:“象征派要表现的是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远取譬”而造成诗的比喻和想象的奇特。看上去对一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好象没有共同之处,但诗人能用奇特的想象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朦胧飘忽的美感。
比如《变奏的萨克斯》:“山溪鸣咽着/于乱石中蛇行/风中俯乞的秋草/为这萧杀的画幅/增添重浊的底色/一息尚存的潺潺/是因了地势的厚爱和公正/虽然水床仄狭/障屏如堵/但是精采的落差/已近在咫尺/难怪不绝如缕的水光中/有晶莹的彩石微笑/难怪忧郁的溪岸/爬出幽默的小蟹”,这种奇特的想象给人以一种新鲜的感觉。
又如《暮》:“不是扉页/是一个/精彩得绚烂/余味无穷的结尾/包括那只不愿归巢的鸟/都请求再欣赏一遍/可是/慈祥神秘的夕阳婉谢着/合上了万物的遗憾/即使乘着淡月/寻找一个通宵/在黎明的地平线上/找到封面相同的另一本/也难以百分之百地重温/那一去不返的情感”。
比喻的奇特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使人能耳目一新,耐人咀嚼,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如《灵感》一诗:“笔锋下悬一注清水/风伫立窗外/本该被谛听的/此时都屏息环视/生命的真谛借助火焰/正拟挥洒一幅大写意/潜入墨色的已不止于阳刚阴柔/浮想联翩的已不止于莽原大川/思接千载呵歌哭如潮/却化作如烟的阍寂孕育着你/直到此时/才掂量出那瓣绿芽的诗意/直到此时/才听懂眼角泪水的倾诉……”。
再次,关于语言的运用,我认为,流逸对语言保持了一定的敏感性,这使他的诗句中间性转化和创造性组合,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比如《晨昏》:“切取平明这块糕点时/石阶上的苔藓绿得惬意/由窗口望河对面的坡地/目光中有祖父之风曾祖父的痕迹/金黄的苞谷哟/岁月的宽宏大量和微笑/眼前的这条河就是逝川吗/没有一个声音问你/你似乎也并不在意/山风照例从山口吹过来/风式微时/你成为嵌入薄暮的风景”。
诗中的“绿”字形容词作动词用,不仅指色彩鲜绿,而且有绿遍晨昏的生动情景,使诗句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新意。
又如《致B》:“我拾起你的沉思/凝视黄绿交融的边缘/看耿直的叶脉/穿过命定的人生带/……/将头埋进时间的并非都是弱者/海在你的心目中/总是最可信赖的摇篮/凋谢的花曾溅起你的泪水/而你的步履却足以令严冬退却//想象你总爱折叠纸鹤/想象你总爱潇洒地滑冰/想象你用上好的狼毫笔/颤颤地点染画布上的红梅/想象你挽着月光小径/将青春散步成纯湛的诗”。
“我拾起你的沉思……/想象你挽着月光小径/将青春散步成纯湛的诗”不仅比喻形象,而且创造出了新的意象,使诗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诗论家常说的写诗要“始于意格,成于文字”,他们普遍主张“炼”字,甚至认为“炼”好一个字,便会“境界全出”。应该说,流逸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他的语言注重色彩、音律、节奏,达到了一定的表达效果。
最后,我要说的是,感悟在整部诗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留下了诗人的感悟体验的痕迹,这也是这部诗集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诗人把这种感悟描述为似有似无之间的境界,就象国画创作技巧中突出的在似与不似之间,比如《澄之悟》:“透明的气流在翔舞/芸芸众生中/纷繁的日子里/总有它/得以飘逸的自由通道/这无语无形的存在/是虚无/又不是虚无”。
“感悟”固然有出自其天分的一些重要因素在里面,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陆桴亭曾在他的《思辩录辑要》卷三中这样写道:“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从流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比如他在《提示》一诗中这样写道:“并非盘坐者都是修炼者/双手合十掌端向内/这也是一种形式/所附丽的是那个世界/你自己的世界需要你自己寻找/眼前会有蒲公英飘过/还会有叮咚的音乐之河/悟道不仅有门还有曲折之径”。可见诗人为了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走过了“曲折之径”的。
流逸的诗歌应该说是反映了当代人对生活的诗化和理想化,对生活的梦想和渴望,他笔下的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图景将激发我们这些为“诗歌”而奔走的人们对生活挚着地去追求、去热爱,并情不自禁地沉于思索,去发现心灵永恒的平静和爱是生命的欢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