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好的泉州南音的舞台和渐走渐远的温州鼓词(1)
一、泉州南音来福建泉州十余年了,了解了一些泉州的民间文化。其中有1、泉州南音;2、梨园戏;3、泉州提线木偶戏;4、高甲戏;5、惠安石雕;6、南派布袋戏;7、惠安女服饰;8、泉州花灯;9、德化瓷工艺;1
一、泉州南音来福建泉州十余年了,了解了一些泉州的民间文化。其中有1、泉州南音;2、梨园戏;3、泉州提线木偶戏;4、高甲戏;5、惠安石雕;6、南派布袋戏;7、惠安女服饰;8、泉州花灯;9、德化瓷工艺;10、打城戏;11、北管;12、拍胸舞;13、踢球舞;14、安海采莲;15、埔女服饰;16、英都拔拔灯文化空间;17、海上泼水节;18、什音;19、李尧宝刻纸;20、永春纸织画;21、火鼎公火鼎婆;22、安溪蓝印花布。在这些泉州的民间艺术之林中,妙得最火应该是泉州南音、泉州提线木偶、泉州惠安女。我在这儿向大家重点介绍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
2010年5月9日,和同事一起去了泉州市区一位调到别的学校的同事家偶坐,到了下午快三点的时候,同事告诉我们,她的女儿,一位上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要去学泉州南音。
听起来有点不信,可就是事实,现在的泉州南音已经在一些中小学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了。于是我就想起前几年,去一位亲戚家中小坐,五十来岁的她对泉州南音是情有独钟,那时的我以为泉州南音只在中老年人流行。后来,从同事对泉州地方戏曲的介绍中知道一点关于泉州南音的人与事,才知道本地人对南音的爱好,有的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前年,我和家人一起再游闽台缘博物馆时,在馆内发现泉州南音的介绍,再去泉州博物馆时,竟然发现有馆里有专门的介绍南音的特定场区。游览泉州博物馆时,偶遇一位外国朋友,交谈之中,他告诉我们他特地来泉州就是想一睹泉州南音的风采。不巧的事,那天下午泉州民间艺术馆区是闭馆时间,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种情况,这位外国朋友有点失望。后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知道情况后,为了能让这位外国朋友能够实现心愿,特地打电话让主管场区的管理员来一趟。尽管我们为了了解泉州南音等了三个多小时,可我为这位普通的外国朋友高兴。馆里能为一个普通的外国游客提供方便,这应视作泉州人对南音的珍爱之情吧!同时我也为泉州南音被外国朋友所喜爱而高兴,因为泉州南音已经走向了世界。
泉州南音为何有如此的魄力?现在请大家来看看泉州南音的介绍。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它的历史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称为南琶,为曲颈琵琶,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洞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亦称之为尺八。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均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它的特点及分类: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记谱方法与众不同,乐队组合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
“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采用固定唱名法。
它的艺术形式: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
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它的文化内涵: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n-huahang.com/html/zawen/xd685f651mrt.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