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走向开阔

我希望走向开阔

归厚杂文2025-09-06 21:59:55
一姜广平(以下简称姜):象你这样的作家,可能更多的人会关心你是如何走上文坛的。所以,我很想请你说一说你的文学之路。李修文(以下简称李):我很早就开始写作了。中学时代就是一个什么所谓的少年作家了,是韩寒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象你这样的作家,可能更多的人会关心你是如何走上文坛的。所以,我很想请你说一说你的文学之路。
李修文(以下简称李):我很早就开始写作了。中学时代就是一个什么所谓的少年作家了,是韩寒那种人物。
姜:我觉得韩寒现在的状态不是很好。
李:一个中学生,也就十八九岁,能写出什么?真正像兰波这样的天才,二十岁出头,像彗星一样闪过,以及像海子这样的人,究竟能有几个?
姜:你大学时期的作品好像不是很多。
李:当时像邱华栋那样,中学时代开始写作的。后来免试进了湖北大学。到了大学以后,我反而倒停止写作了。
姜:那是为什么呢?
李:觉得自己很浅薄,过去中学时期的那种写作更多的是靠某种青春情绪来支撑的。一个人想要在文学上有什么想头的话,那肯定需要更广阔的基础与背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姜:那你在大学时期就主要是以读书为主了?
李:是的,不写作了,一直在读书。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作家》杂志社,在《作家》工作的时候,我向主编宗仁发老师学了不少东西。
姜:《作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刊物,重拳出击的“联网四重奏”,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我记得那时候,“联网”的作品我几乎都要读一读。
李:“联网四重奏”我倒是没赶上。但作为编辑最让我觉得骄傲的经历便是跟宗老师一起策划九八年“出生于七十年代女作家作品专号”。这其实是那批作家的第一次整体亮相。那时候我一心只想做个好编辑。
姜:你这样一种年龄,走向文坛并迅速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坛上倒是不多见的。
李:我觉得这里面少不了朋友们的帮助。我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朋友,我觉得我和他们应该是终生的朋友。他们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宗老师更多地给了我整个文学观念的变化。你想,我当时也就二十出头。我到《作家》杂志社时才二十一岁。那个时候,杂志社的运作,小说这一块,宗老师是基本上放手让我干的,负责从名家到新人的所有作品。说实话,《作家》非常喜欢挖掘新人,我也就是在这过程中认识了一批写作上的朋友。
姜:这就是你所说的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
李:实际上,当时他们也刚刚开始写作,都面临着写作发表不了的问题。所以,我真正地开始写作的时候是在九八年离开《作家》杂志回到武汉做报纸编辑之后。当然也不想做报纸编辑,就一个劲儿地泡在家里写作。那时候写作也非常困难。你应该知道的,我中断了好几年之后才写出了第一篇。
姜:就是《王贵和李香香》。
李:那是第一篇。我有一段时间非常绝望,因为作品发不了。我又不愿意把稿子交给宗仁发老师。实际上,他只要帮我推荐给他的朋友们,或者就是在《作家》上,会很轻易地发出来。我不想依靠这样的关系。就是到现在,我仍然非常警惕自己在《作家》上发东西。我基本上不在《作家》上发东西。
姜:好像是这样的。我很少在《作家》上看到你的东西。以前看过你的一篇文本实验,最近也就看到一篇《闲花落》。
李:在《作家》上也就发了这两篇。
姜:《闲花落》好像已经有了《滴泪痣》里的东西了。
李:是这样的。
姜:接着说当时的情形吧。
李:实际上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最要感谢的刊物是《钟山》。当时,我非常绝望,除了在《江南》上发了一篇东西后,就怎么也发不了东西了。后来,由于张生的介绍,我投了一个中篇小说《解放》给了《钟山》的吴秀坤。很快就发了。
姜:《钟山》上发东西不容易。
李:那一年大概是九九年,我也就二十三四岁的样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接下来我又写了一篇《西门王朝》,也很快在《钟山》发了。《钟山》是对我鼓励特别大的刊物。
姜:你告诉过我说你在十四岁那一年开始阅读苏童,并且一直怀有强烈的亲近感?
李:我非常喜欢苏童。我一直凭着自己的兴趣写作。我一直没有背叛过自己的对文学的判断。对苏童而言,说得狭隘一点,吸引我的,就是他那种东方的趣味。实际上,苏童的小说除了西方某种现代派的技巧以外,他小说里流淌的那种浓浓的江南的神韵是我最欣赏的东方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姜:苏童有好几篇东西像《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什么的,东方味儿特别浓。实际上,有很多人没有能看出苏童小说的东方文化底蕴和他的那种语言的绮丽。但我想知道苏童作品给了你什么样的震撼?具体是哪些作品给了你影响?
李:我读初二时第一次读到苏童小说《1934年的逃亡》。后来又看到他很多作品。他在花城出版社出的小册子《妻妾成群》,我到现在都还保留着,大概有了十多年了吧!我从不讳言苏童对我的影响。我是因为读苏童小说才第一次意识到汉语有如此大的魔力,有如此绚烂的美感的。苏童小说里的那种意象堪称惊人。可能我天性里就喜欢这种东西,有一种无意的契合。我觉得尤其是对我这样的年纪,七五年,甚至更往后出生的人,像我这样喜欢苏童的人,我确信不止我一个。因喜欢苏童或苏童那一批作家中的某一个作家而爱上文学并开始写作的作家,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会越来越多。
姜:我们这种年龄的人,其实也很喜欢苏童。客观上说,苏童的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我最近重读苏童的小说,我觉得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诗体小说。
李:我非常喜欢他的短篇。他的枫杨树系列,就是写苏州的,我谈不上特别喜欢。但他早期的《桑园留念》,后来的《南方的堕落》啊,《舒农》啊什么的,我非常喜欢。
姜:他的短篇时有精彩之作。影响也相当大。
李:我非常喜欢苏童。我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讳言苏童对我个人的影响。现在人们对苏童作品的非议很多,但我觉得,至少他在某一个阶段已经达到了准大师的水平。
姜:现在人们有非议我想可能是因为苏童这几年的沉寂。但作家嘛,他必须有一段或者几段沉寂期的。这很正常。没有沉寂期的作家是很可疑的。
李:就是嘛!
姜:有些作家我觉得还是慢一点发作品。否则的话,可能会损坏一个作家。有些作家动不动有大作横空出世,让人怀疑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