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自我毁灭与设计

精致的自我毁灭与设计

使家杂文2025-12-28 06:40:38
一、浅谈海子的诗对于现在人来讲,我觉得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要多,充其量我也是一个看诗的人,对于很多大家的诗与散文都有一种向往与追求。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诗,又有人说:懂得了生活才是一本好诗……我不知道怎
一、浅谈海子的诗
对于现在人来讲,我觉得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要多,充其量我也是一个看诗的人,对于很多大家的诗与散文都有一种向往与追求。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诗,又有人说:懂得了生活才是一本好诗……
我不知道怎么了,也许我也是生活在农村,用自私的角度讲,对于海子和徐志摩我更偏向海子。海子是个先验性的诗人,在他的身上,预言性的、启示性的东西不断为人们所发蒙,所感知,这是海子神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海子的诗歌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理想化,真实中透露着无能为力。海子死后,很多大家都对他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有人说海子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有的人断章取义说海子的诗不值得一读,平淡,思维混乱。对于以上的说法,我个人觉得海子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资料上看见这句话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门》中,他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原理来源与真实都无从考验,我觉得不论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果断的评价,最有价值的评价应该来源海子本人的诗,我觉得海子有大部分诗歌都有自杀的预兆,比如:《七月不远》、《自杀者之歌》、《跳伞塔》和《春天,十个海子》。每首都有让人读着凄凉悲哀的因素。
不管他是怎么去验证自己,我们都得看他的诗歌艺术性,读了海子全部诗歌,我都觉得每首诗歌都有一种阻力和向往。感觉海子的每一首诗都有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没有人能知道,城市与村庄之间剧烈反差,也源于当时社会与社会的斗争性,在他心里现实和理想发生了强烈破碎,简单、偏执、倔强、敏感、对爱情执着,总是带着淡淡的伤感。他理想到面朝大海都能看见满山都有花,也希望生活中到处都是他理想的环境,在他诗歌中总是对生活感觉到死亡气息,对于一个诗人来讲,看淡了生活不就看到了死亡吗?因为生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同时,他在《献给太平洋》的诗中写道:“上帝悲伤的新娘,你自己的血染红/天空/你内部孤独的海洋。这里是有着海的死亡意象的,连同上面的死亡意象,这也可能是诗人选择山海关的一个原因。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是那么的苍白和牵强。至此,一个诗人把诗歌当做了他的生命,也许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理解,或者是偶然巧合,“我们都的认为这是一种精致的自我毁灭与设计。”因为诗已经是他的信仰,死与诗人有着同等意义,在苍凉、悲哀、真实的生活中结束了最美好的一首诗歌,“我的前额是火,信仰是我的尸体”。最后用海子的诗歌“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只剩下青海湖,这宝石的尸体/暮色苍茫的水面/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
然而每一个生活在现实,而不是梦想中的人,他所创造并遵从的思想,哲学,美学体系,难道最终不是应该去肯定生命,肯定自我,去调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么?海子诗中不可调和的现实与追求的分裂,只是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所在,而并没有为我们指出问题的结果,海子之死,其实是天才梦的破碎。对待海子的诗,我们更应该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二、浅谈徐志摩的诗歌
对于徐志摩,正如朱自清说的:“他是跳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永远给我们生命的动感和美的力量。很多大家谈徐志摩的时候都说外表华丽,没实质内容,我颇不以为然,这是中国文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坛的通病,只重视内容形式而忽视美感!徐志摩在23岁之前从来没接触过诗,在23岁时被美丽的康桥开启了灵性开始写诗,个人觉得,徐志摩的诗歌是爱情与理想的完美化,一个感情或者经历不丰富的人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高贵与圆熟,就连谢冕教授也说:“他的诗充满了那种豪华富贵的天上情调。”
古典加西方文化的集合,造就了一位如此浪漫的伟大诗人,正因为如此,徐志摩的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语言就是他手中的一道完美的生命,使语言时而开门见山,“时而九曲回廊,时而腾达,时而沉落,时而狂热,时而忧伤,仿佛随诗人的心而跳动,让人玩味不已。”这也正是生活的曲折赋予给他的。正因为他拥有了爱情之后又选择放弃爱情,然后追求自由爱情,在这两份爱情都失败的时候,使徐志摩痛苦不堪,诗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仍然爱她心目中的女子,纵使当初她身上的可爱之处全都消失了诗人却依然如故,徐志摩就是这么一个人。我认为,徐志摩对于康桥的如此深厚的感情,是因为他的自由爱情在康桥萌生,所以他的一生最大的爱是赋予了康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跟康桥有关。于是,徐志摩作下了这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他是“轻轻”离开了他心目中的女子,“轻轻”地走过那段他心目中的女子有焦点的日子,而他用康桥来比喻他的心目中的爱人,“轻轻”看似轻松愉快,实则难舍难分,可是即便是“难舍难分”,他也要“快刀斩乱麻”,他必须走。所以又用轻轻的我来了,是表示难以忘记自己爱的人,仿佛远离,却又相依。诗中出现了“新娘”和”梦”,新娘是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候的专用名词,他不能在爱的女人最美时站在她身边,但他可以让曾经和他在一起的女子成为他记忆中最美的画面,而他希望爱的女子在他心中永远是最圣洁的新娘,哪怕这新娘不属于自己,“梦”暗指他和他心目中爱的女子共度的岁月,如梦般美好,也如梦般虚幻,美好是当然的,因为那段日子有他最爱的女子,同时也是虚幻的,因为那段日子终究只能成为回忆,却走不进两个人的未来。
对于其中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诚然,他浓浓的爱意已表达得酣畅淋漓,但却少了应有的理智,为所爱的人牺牲一切,变非淋漓尽致。所以他爱的女子也不会相信这句。诗歌中还有一句“但我不能放歌”,因为他有爱不敢喊出来,只能悲伤别离笙萧带来的凄凉,在悲伤的笙箫中结束他的放歌,最后他又用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意思表达的是希望他心目中的女子能继续她的幸福,虽然自己走了,其实又悄悄的回到了她身边,再回看题目,《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