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否应该恋爱?

学生是否应该恋爱?

函馆杂文2025-09-22 20:58:15
跟女友相恋已经两年多了,虽然热恋期早已过去,但是与女友的感情却仍算比较稳定。小两口虽然有时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产生一些矛盾,但是事后我们也能开诚布公,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在另一方面上,发掘这种鸡
跟女友相恋已经两年多了,虽然热恋期早已过去,但是与女友的感情却仍算比较稳定。小两口虽然有时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产生一些矛盾,但是事后我们也能开诚布公,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在另一方面上,发掘这种鸡毛蒜皮的吵架背后的属性,就会发现这种本无必要的碰撞其实是因为在乎彼此,所以才会紧张过度,当发现这一点后,这种小吵小骂反而促进了两个人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我们可以轻易发现:一直以来,身边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统一战线,反对学生谈恋爱。他们都会用他们或者他们身边朋友的经历为我们论证谈恋爱的必要性以及危害性。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说,老师的用心毋庸置疑,都是用心良苦。
老师们往往强调读书期间不能恋爱,因为恋爱会影响学业。我们不得不承认,恋爱对学业有影响。但是不排除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难道恋爱了,就一定会影响学业?除了恋爱,就不会因为其它因素影响学业?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也有因为恋爱,而共同促进学业的例子。像我,就不喜欢学习,事实上女友也不喜欢学习,但是在大学里,考个证书是必须的,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前程,我们必须争取时间去学习,于是我也被迫地负起一个男朋友应有的责任,陪伴着她去看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显然是可以共同进步着的——无论我们学习的动机是什么,然而学习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显然也清楚这一点。虽然这种负面影响的机率是50%,但是老师们为了减少其危害性,他们想尽办法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极力反对学生在校期间恋爱。的确,不能恋爱了,当然就不会有恋爱的负作用了!
这种抵触在初高中阶段尤其鲜明。在大学里,老师们对学生恋爱不再是极力打压,他们由“反对”改为“不提倡”。不同的老师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显然莫衷一是,没有绝对的支持与反对。有些老师对学生恋爱仍是嗤之以鼻,而有些老师却鼓励学生恋爱,用行动去实践“情为何物”。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或者产后再继续学业的现象也频频在各大高校出现。学生们的恋爱感似乎得到了自由,然而看似民主的背后却也往往会遭到老师同学们的心理抵触。
我们谈恋爱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是重视过程还是结果,这就是一般学生与老师的立场不同,也正是分歧所在。
老师们认为在读书期间谈恋爱最终会因为毕业的各奔东西而造成感情破裂,走向灭亡,所以与其这样,倒不如不恋爱了。按照老师们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看重爱情的结果。所以他们认为即使学生们现在爱得多么轰烈,承诺是多么美好,但是最终结果都是“各自飞”,成功机率相当低。事实上,似乎在他们看来,拍拖了,将来就必须要走在一起了。
而我们作为学生,思想意识尚未成熟,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想事情没有想得那么透彻。想得透彻了就自然会想得远,烦恼也就多了。对谈恋爱往往没想得那么长远,也没必要想得如此长远。对于我们来说,谈恋爱是为了心理以及生理需要,这正是一个正常年青人的特点。我们也需要从恋爱中,用实践来论证、去体验抽象的爱情这一概念。
谈恋爱的初衷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令我们的心如此澎湃,对恋爱如此执迷?可以归结出一是心灵的寂寞,想要通过找到一个红粉知己倾诉苦闷,慰藉空虚的心灵;另一方面是对其他朋友或者成年人恋爱中体会到的幸福感的好奇与向往,而老师们的反对也恰恰令学生们对“爱情”这一抽象物更抱好奇心;再者也不排除有些人是怀着对性的渴望。
而且谈恋爱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最终一拍两散,再见也是朋友;另一种是最终得成正果,得以携手。但是不排除的是,即使两个可以顺利步入殿堂,但是也难保将来感情破裂而分开。所以似乎所谓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最终结果。
但是有些年青人确实是受到了黄色影片的影响,对性充满的向往,而急于求偶,为满足生理需要,于是饥不择食。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这种恋爱会伤害到对方的身心。这种感情不可取。所以在选择男女朋友时,必须要慎重而行。青少年女性流产的现象已经不鲜见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性知识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对性的重视程度看得过重,而忽视了性的内在意义。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频道曾有一个关于爱情专题名为“一些事一些情”的栏目,主持人曾说过一句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每个男人都想与女朋友过性生活,但是又希望自己将来的老婆是处女,那世间哪来那么多的处女供应?”金玉良言啊,现在的中国年青人对性是比以前开放了不少,但是对婚姻还是很传统的啊!所以也奉告各女同学,重视自己,保持价值。而男同学也应该有基本的把持能力,或者至少应该有男子汉的精神,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标签
相关文章